养老方式如按服务主体是否为家庭成员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基本方式。家庭成员为自己的老人提供服务,即为家庭养老;由非家庭成员即社会上的人为满足老人需求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统称为社会养老。近年来,家庭养老的概念被逐渐淡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社会养老特别是居家养老上门方面,很少提及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家庭养老是中国悠久的养老传统,未来随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家庭养老虽会被弱化、比重虽会降低,但社会养老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主体地位、基础地位不可能发生改变。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是建立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和完善,只有将社会化上门服务与家庭养老相融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 一、家庭养老的长处 1.老人从心灵深处都喜欢家庭养老。中国人对家庭观念十分重视,老人们都希望能够享受到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对于亲情的满足有着极大需求。家庭养老有利于融入社会,全龄共处,可以促进代际共融,弱化老的效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归属感。 2.选择家庭养老可以降低养老成本。虽然我国目前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在不断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价格过高、家庭难以负担的情况。从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情况看,除“五保”老人外,主要是城镇退休职工和子女有钱的老人,而大多数迫切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往往因家庭收入少住不起养老机构。老人在家中养老,可以省掉入住机构养老的费用,减轻子女经济压力。 3.家庭养老的自主性高。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原居养老,有利于延续文化和交往。老人如果在养老机构内生活,出于对老人安全的考虑,机构会对老人的生活方式、活动范围等做相应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又不一定完全符合老人多年养成的习惯,会让老人有引起“不舒服”。而家庭养老可以完全按照老人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度高,更加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毋容置疑,今后在可预见的将来,家庭仍将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为父母养老送终仍将是家庭的一个基本功能,家庭养老仍将居于基础地位,仍将长期保持下去,特别是家庭养老的长处仍需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家庭养老面临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少子化等因素带来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最基本的传统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受到严重冲击,家庭养老面临诸多的困难。主要有: 1.子女不愿意与老人一起居住。过去住房条件差,受住房条件限制许多子女买不起房不得不与老人住在一起,这为家庭养老创造了条件。而如今许多子女结婚时就已购房,且子女多数不愿与子女住在一起,这在客观上为子女担当家庭养老重任形成障碍。 2.子女难有充裕时间照料老人。与过去相比,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子女数量少且多数有自己的工作,难有充裕时间照料老人,家庭养老的重担往往落在需要照顾者的配偶身上。 3.家庭养老照料老人的负担加重。家庭中一旦有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受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影响,照料老人的负担必然加重,正所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对有工作的子女来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是一件压力非常大的事情,子女的精力有限,无法做到随时随地陪在父母身边,在父母发生紧急情况时很难第一时间赶到。对空巢家庭而言,单纯靠配偶照顾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胜任。 4.家庭养老方式难以满足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更高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老人与过去的老人相比欲望和需求均大为提高,他们除对生活照料有更高需求外,对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更多的悉心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特别受子女少甚至不住在一起等因素的影响,老人在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更高、更强烈的需求,但目前家庭养老的现有资源特别是空巢老人家庭难以满足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更高需求。 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助力家庭养老并实现“融合”发展的路径 家庭养老有长处,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很大。从上述情况看,如不采取有效手段助力改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难以高质量。居家养老区别于家庭养老的最大特点是由非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家庭养老中的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上门服务”就是居家养老。目前居家养老市场化运作难、难有经济效益是一突出问题,必须区分不同类型家庭本着“市场化运作并共享资源提升经济效益”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运营主体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实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助力家庭养老并融合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寻找到“运营主体差异化并多元合作”的市场化居家养老新路径。我们经过广泛调研,提出如下可能路径: 对非空巢家庭而言,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服务占主要地位,社会化、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仅仅是补充,应在发挥家庭养老优势、用好老人家庭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并充分利用家庭周边便捷的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将物业、家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资源一并纳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对非空巢家庭建议推广运用“物业或家政+家庭养老+家庭医生签约”型模式,其消费支出较低,也符合传统习惯。这一模式以物业或家政作为居家养老运营主体比较适宜。 对空巢家庭而言,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及其子女最担心的不是吃喝穿等生活问题,而是一旦出现老人无力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怎么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只有承诺有能力解决好老人无力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老人及其子女才能放心让其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此“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要把解决好一旦老人发生跌倒、突发疾病或家中出现煤气泄露、着火、漏水、出门忘记锁门等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作为第一要务,要为老人配备身体远程监测设备及周边环境风险监测设备。因此对“空巢”老人建议推广运用“实体性养老综合服务机构+老人自我服务+身体监测及家庭风险监测”的居家养老模式。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并非像养老机构一样时时刻刻都有人提供服务,平时需要依靠自我服务,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才能生活得更幸福。因此,对空巢老人更要加强健康医疗卫生知识和基本养老护理服务知识的教育,提倡自己能干的事情尽量自己干,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对开设“家庭病床”家庭,要以居家养老公司或家政、物业等“小公司”为生活照料服务运营主体,“家庭病床”引领“小公司”提供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运营主体提供市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除了建立“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外,要重点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服务”模式;城区个体诊所提供市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重点推广“个体诊所建立社区护理站+居家服务”模式;村卫生室提供市场化农村养老服务试点,要重点推广“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型模式。上述不同的运营主体差异化并多元合作就可以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展居家养老的生动局面,完全可以打破居家养老难以市场化、难有经济效益的僵局。 四、居家养老智慧化、轻松化的路径 (一)有失能老人的家庭 1.为失能老人安装智能监测床垫。失能老人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床边不可能长时间有人,一旦突发疾病或异常往往不能及时发现会耽误救治,经常听说有失能老人“一觉不醒”的情形令人遗憾。为确保安全,花点钱对失能老人身体进行远程智能监测非常必要。目前监测器具多为智能监测床垫,具有心率/呼吸监测、在床/离床监测、持续体动监测、睡眠质量分析(深睡、浅睡、睡眠时长)、监测数据超限即时报警等功能。该器具是智慧养老必备产品,将老人身体监测数据按家属要求同时发给家属、子女、医生等所有允许知道的人,手机可实时查看,一旦身体异常自动报警并通知上述所有人,另外还对尿湿、两小时未翻身等情形报警提醒。该器具是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的刚需,子女对老人再怎么孝敬即使时时守在老人床边,也不如用上该器具对老人身体进行适时监测更令人放心。 2.让失能老人用上带轮椅的智能康复护理床。失能老人日常生活基本都在床上度过的,护理失能老人最大难题是如何保证每两小时内翻一次身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洗澡、洗脚、大小便、来回搬运等。给失能老人用上带轮椅的智能康复护理床可有效解决这些护理难题。智能康复护理床要具备如下功能:定时自动翻身(消除夜间人工翻身“苦恼”);翻身时可以同时起背(老人吃饭、喝水不会呛);能起背落腿变成椅子(老人可坐起来吃饭、坐着大小便,带轮椅的这款床底部自带便盆);老人坐起来后,脚底下凹,前面床板可轻松撤掉(方便洗脚及把老人推出去);如再安上行走器和站立器,老人能在床上“被动”行走并可站立起来;按床底部下部的一个操纵杆很容易将床椅分离变成轮椅,可将老人轻易推出或复位。给失能老人用上智能运动型康复护理床,也是典型的智慧养老,可以高质量地满足失能老人所有护理需求,实现“护理失能老人不再难”,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大大提升失能老人获得感、幸福感(绝对不会生褥疮),延长寿命。这类床价格略高,如嫌价格高的家庭,可考虑配备一款中档的多功能电动护理床(有起背、抬腿和曲腿、落腿、随时翻身、定时自动翻身、自动弹出及收回有便盆、躺着洗头、坐着洗脚、充当座椅和餐桌等功能),电动护理床因没有轮椅功能,搬运老人会存在困难,最好与之配套使用移位轮椅一体机,以便轻松搬运老人。 3.在床上用“助浴宝”给失能老人洗澡。“助浴宝”是纳米喷雾、用水少,让老人在床上洗澡,底部辅上大的吸水垫,1个人30多钟就可给失能老人洗一次澡。用这款器具还可以给失能老人洗头、洗屁股(如2天给失能老人洗一次屁股、5天洗一次头、10天洗一次澡),可以很好地满足失能老人正常的卫生需求。 4.用移位轮椅一体机搬运失能老人并让其正常起床。要照护好失能老人增强其幸福感一定要让其“运动”起来,应让其正常起床并经常离床“活动”,甚至与家人同桌就餐、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甚至一起外出,这就需要有适合的轻松搬运老人的工具。用移位轮椅一体机,不论老人体重高低只要能扶老人坐起就可自由轻松搬运。 (二)有半失能老人的家庭 对有半失能老人的家庭,建议在客厅、厕所分别安装毫米波雷达(也可在厕所只安装红外线监测仪),以监测半失能老人生命体征以及是否跌倒,一旦身体发生异常变化或跌倒立即报警。 对有跌倒史老人,为其配上“带气囊防摔马甲”,一旦摔倒会弹出气囊,确保不受伤。 为方便半失能老人上下床及行走锻炼,建议为其配上旋转床、“带轮椅的助行器”或“康复助行车”。用上旋转床,老人上下床很方便;用上“带轮椅的助行器”或“康复助行车”,老人在车内可坐、可站、可走,一般不用人陪并且不会摔倒;还可以配上能帮助起身的沙发及可移动并帮助起身的坐便器(白天可将坐便器放到便盆上,晚上可搬到老人卧室),使其生活更幸福。 (三)空巢老人家庭 老人在家孤独、缺陪伴,缺少精神慰籍怎么办?许多老人想亲人但给亲人打电话怕花钱甚至不会打电话怎么办?子女担心老人但又不能常回家看望,子女了解不到老人真实的生活情况怎么办?老人在家一旦出现无力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如跌倒、突发疾病、做饭后没关掉煤气而老人又不能及时报警怎么办?基于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面临的这些困惑,为同时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精神慰籍需求及防范家庭风险多种需求,为老人配备“居家养老平安通”套装(含家庭风险监测系列配件)最为适宜。其主件是“平安通老人陪护平板电脑”,将联系人用头像排列在平板电脑上,老人按图像“一键接通”就可视频聊天,聊谁点谁,一键搞定,因平板电脑屏幕较大,老人看子女图像很清楚,加之不花钱想聊多长时间均可,可有效解除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之苦。如老人在家中“闷”,平板电脑中储存了100多个老电影及戏曲节目,老人可以尽情观看,还可以用平板电脑看电视,可以用其控制灯、窗帘、空调等智能家具设备,还能远程问诊。子女给老人打电话,老人往往怕子女担心总说“好、好、好”,子女仅凭老人声音很难了解到老人真实的生活情况,用上“平安通”就可改变这一状况。子女用手机呼入某一特定电话号就可自动接通平板电脑与老人进行视频通话,能清楚看到老人身体状况,如想查看老人家中生活环境,可用语音声控,平板电脑屏幕可以左右或上下旋转,老人在家中的真实生活状况一目了然。 老人易忘事,可能会出现做饭后忘记关燃气造成燃气泄露或出现火情以及忘记关水阀、外出忘锁门等危险情况,这就需要在老人家中适当位置安装烟雾探测器、煤气探测器、水浸探测器、智能门磁等监测器具;老人在厕所中最容易出现危险,可以安装紧急呼叫器或语音求助器等,还可以安装红外线人体感应器监测老人长时间从厕所中不出来的情形(如发生危险后老人不能按紧急呼叫器或发出语音求助就需要这种监测);在卧室或客厅安装红外线人体感应器,可以监测老人特定时间段应该在卧室或客厅而因为发生危险而没有出现在卧室或客厅的情形。一旦发生危险或出现异常,这些器具发出的监测信息都通过“居家养老平安通”进行管理并自动报警。当然,除“居家养老平安通”套装外,也可为空巢老人家庭配备“居家养老智能陪伴机器人”之类的智能陪护及监测器具。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以推荐使用专业养老智能手机,这款手机与市场上的智能手机老人模式的差别在于:老人无需学习操作,微信拿起来就能用。首页用真人头像排列,操作简单,即拿即用,不用记忆电话号码或者亲情短号,想找谁就点谁,点击头像,电话、视频一键连接,另外还有老人外出定位及“电子围栏”等功能。 对视老人其家庭状况可以为其推荐佩带“安顿”预警手表,该表每日24小时实时对佩戴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睡眠(熟睡、浅睡)、血糖等进行趋势监测,结合心梗、脑卒中风险发生先兆病理模型和器官健康状态模型进行实时分析(特别是可以提前判断心梗、脑卒中发生风险并提前3-5天进行预警),每天、每周、每月都有健康分析报告,通过安顿APP远程告知家人、家庭签约医生及需要知道的人,以便实施主动健康管理。 五、出台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 居家养老是目前政府大力提倡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建立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其发展离不开家庭养老这个基础,二者必须融合发展。建议政府要出台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融合发展支持政策,如: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政府可提供租房补贴或物业费补贴;免费为家庭成员开展养老服务培训(家庭成员参加培训不但对当下更好地服务老人有利,对未来年老之后更好地开展自我服务也有利),对空巢老人特别是需要经常性照顾配偶的老人也列入免费养老培训范围;鼓励居家老人购买“家庭医生签约高级服务包”,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这样才能做到低成本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喘息”服务,家庭成员如外出不能正常照顾老人,政府可提供相应补贴大力推行“喘息”服务;大力推行“家庭养老床位”;政府出资大力开展巡护养老服务,委派第三方机构经常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对存在问题及时请相关部门加以解决;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请专业机构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状况评估,提出适老化改造的具体意见建议甚至具体改造方案,供老年人家庭参考并由地方政府及社区居委会督促改造;对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养老器具租赁服务补贴甚至免费提供监测器具或提供相应租金补贴;为鼓励更多老人居家养老消费,建议政府每月发放适量“养老服务券”(如200-300元)予以补贴,月初发放,月末余额收回,且每笔消费只能用一半或更少,以激发“居家养老”消费需求。对城乡居民中的老人,还可用高龄现金补贴换取养老服务券,如按1:2换取,以扩大养老服务券刺激养老消费的效应。 调研组成员: 济南咨政绩效评估研究院院长
|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商城:在线购买
Copyright 2018-2021 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491号-1
联系电话: 13969012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转山西路7号 邮编: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