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社区是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各地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通过对居住环境、出行设施、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孝亲敬老、科技助老、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老年友好改造,让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本期展示湖北省3个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典型案例,并邀约专家进行专业点评,以期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 姚韦伟 陈金花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湾郡社区的居民以新落户武汉的年轻人及其随迁父母为主,随迁老人占全部老年人的70%。社区运用系统观念,在关爱、服务老年人工作中,注重整合各类养老资源,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 ![]()
社区对内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运用“五社联动”机制,形成“街道—社区—医护—专业机构—居民”连贯的服务体系;向外拓展合作联动,引进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团队,为400多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不出社区便可享受专业医疗与养老服务,服务团队还经常开展健康义诊、智能产品应用讲座、定期上门探访等服务。 社区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参与为老服务,依托公益基金、财政资金、共建资金,建立独居、空巢、失能失智等6类重点老年人定期走访工作机制,提供探访慰问、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等服务,提供“低偿+普惠+专业”服务,定期开展康养宣传、照护培训等。 ![]()
为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社区设置了固定便民服务点和流动便民点,提供缝纫、修理等便民服务。为做好安全防范,社区配备微型消防站、AED、急救箱等简便易操作的紧急救援设施,为老年人家庭安装烟感报警器、可燃气体报警器等;设立老年人权益维护站,提供举报投诉、诉讼指导、代理维权等服务;联合物业、志愿者等每周至少走访2户老年人家庭,进行电、水、气等设备安全检查。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社区开展9个适老项目,无障碍改造5处,7层以上居民楼栋电梯全覆盖,127个单元门口无障碍步道全覆盖,公共区域照明、监控无死角,更新维护后的2处纳凉取暖点全部开放,此外还开设社区心理咨询室,引入心理咨询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服务。 ![]()
社区倡导老年人投身志愿服务,一方面鼓励健康低龄老年人担任楼栋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引导成立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另一方面,优化志愿积分使用方式,简化社区“湾郡币”志愿积分兑换流程,增加兑换频率,加设老人需要的助医、助洁、助餐、理疗等兑换项目。 社区倡导老年人参与文艺活动,打造的“万青学社”开设舞蹈、朗诵、乐器等课程,老年人还可在此基础上自主安排活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社区倡导培植文化底蕴,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创办内刊《湾郡花园》,鼓励老年人书写新时代美好生活,以文会友,厚植社区文化底蕴。 ![]()
“金花议事”直达车。社区每月开展社区书记“面对面”“心贴心”议事会,邀请老年居民,下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参与收集老年人需求,保障老年人民意诉求高效直达。 “五老”关爱队。社区组织离退休人员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组建“五老”关爱后代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榜样带动和教育引导作用。 “孝亲敬老”必修课。社区大力宣传“最美家庭”“最美志愿者”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推广假期中小学生托管服务,减轻老年人照护孙辈压力;开发“全职妈妈再出发”项目,开设婆媳相处之道课程,帮助家庭改善代际沟通,营造和睦关系,形成孝亲敬老、和谐友爱的氛围。
![]()
湾郡社区老年群体中随迁老人多,因此该社区老年服务兼顾外来人口及其家庭社区融入的功能和任务,其实践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防患未然,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无论是社区硬件环境、应急设备,还是识骗防骗、简化积分兑换流程等服务,都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做好了事前预防。第二,系统思维,家庭全域服务营造良好生活空间。宣扬孝老爱亲、社区托管为老人减负、开展代际沟通培训等服务,既关注到了老年人的生活系统,又能带动家庭参与,真正实现社区融入。第三,老有所为,增进老年群体自我效能。社区通过志愿服务、才艺带动、文化蓄能三个方面充分调动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为其创造了睦邻友好、发挥余热的社区平台。 湾郡社区的实践“一石三鸟”,满足了老年人精神需求、增强了社区治理力量、弘扬了社会新风正气。(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张强)
![]() 吕泳和 刘开朝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地处保康、房县和神农架林区三地交界处,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1988年起,村党委带领全村村民向恶劣环境要生存,经过30多年艰苦创业,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在发展过程中,尧治河村党委始终将养老、尊老、爱老作为全村重要工作之一,为老年人养老创造便利条件、搭建服务设施,让老年人的美好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
尧治河村坚守“家家富才算共同富,人人小康才是全村小康”的理念,先后拿出6000多万元资金,实施村落整体搬迁,新建龙门口小区和滴水岩小区,160余户村民全部住进了乡村别墅。为帮扶村内老年人等群体,村委会组织成立了集扶贫、福利和服务为一体的“三福公司”,将老年人等劳动能力较弱的村民组织起来,实行集中管理、带领劳动、共同致富,承担植树、护路、保洁等公益任务,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 ![]()
1996年,村集体出资建起襄阳市第一家村级福利院,集中供养村中孤寡老人。为照顾好福利院老人,村委会专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制度,如明确村属企业新进员工上岗前必须到福利院实习1个月,到期后由福利院老人打分决定是否聘用;要求村属企业必须定期到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企业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院以来,16名孤寡老人在福利院安度晚年,院长钟光菊也多次获得“襄阳最美养老护理员”等荣誉称号。 为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村委会引导成立老年人协会,鼓励老年人积极为村集体发展建言献策,老年人也积极开展调解邻里纠纷和社会矛盾等工作。村委会累计出资100余万元,分批次组织全村老年人外出观光旅游。同时,为满足老年人收取快递需求,村内设立邮政物流收发点,对行动不便、距离较远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收发件服务。
随着全村老年人占比持续上升,村集体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两个医务室。2022年,村集体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康养中心,配置了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娱乐健身器材,拥有高标准疗(休)养单(标)间28个,可一次性接待50余位老年人入住。居民小区内建有休闲广场、体育馆和书画室,广场上配置了音响设备和健身设施,成为老年人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
尧治河村将家风、家教、家训写入村规民约,通过“最美妯娌”“十好家庭”“四世同堂”等评选活动,引导全村百姓树立和谐向上、尊老爱幼的价值观。村党委书记牵头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全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讲家风、家训、家教,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尧治河村设立“文明储蓄所”,由村委会协同老年人协会,按照环境卫生、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等标准对家庭一月一打分,年底统一结账,按照得分兑换现金,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文明村庄创建的热情。
![]()
农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尧治河村给出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答案,具有典型性。 第一,养老工作融入乡村发展大局,实现良性循环。尧治河村老年友好型社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同时也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建立老年协会、共建康养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将养老工作融入乡村建设和发展,惠及老年人的同时,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给“未来的老人”吃下了“定心丸”,强化了全体村民共建美丽乡村的动力。 第二,厚植敬老爱老传统文化,优良家风带社风促民风。尧治河村以文化为抓手,如村企业新职工到养老院实习,老人参与聘用评分、示范家庭评选等创新做法,从思想及行动层面督促大家牢固树立尊老敬老的意识,巩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成果。 第三,发挥老年群体的治理功能,实现以老促治。尧治河村不仅看到老年人的需求,更看到了老年人的能力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通过组建老年协会、“五老”定期开展宣讲等形式,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纠纷调解、弘扬新风等方面的优势,既满足了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又为基层治理注入动力。(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张强) ![]() 吴俊华 覃海军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平湖馨苑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1.6%。平湖馨苑社区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工作模式,更好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养老、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养老变享老,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
服务半径延伸到家,签约服务落地落实。社区重点为失能失智、独居空巢、残疾、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由家庭医生开展入户健康随访,从无病防病、有病治病、机能康复、失能护理4个方面分类分层管理。同时,社区与市级综合医院建立双向就诊通道,疾病治疗与机能康复无缝衔接。 引进优质三甲资源,医疗服务提档升级。社区联合市、区政协开设刘幼昆委员工作室,引进三甲医院专家团队进驻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慢病诊疗、康复理疗等服务;引进中医养生专家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中医问诊、康复理疗、中医文化宣传交流等服务,打造家门口的一站式医院。 整合多方医养资源,搭建社区医养阵地。社区整合区域资源,引进社会养老机构成立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购买服务为辅、街道社区指导监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心设置10张床位,可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浴、助急等全方位服务,随着“幸福食堂”投入使用,可为老年人供应中餐、午餐堂食,还可提供点单送餐到家服务。 ![]()
进行小区微改造,改善生活环境。社区增设109组消防器材、2处无障碍通道、4处健身器材,并为1个残疾老年人家庭安装无障碍辅助设施,为25个独居老人家庭配备烟雾报警器、灭火毯等设施设备,保障老年人居家生活和出行安全。 打造共享花园,营造微景观。社区利用闲置绿地打造共享花园,老年居民参与种植,共同养护玫瑰长廊、花园小筑,在营造美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老年人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改造文化长廊,厚培文化土壤。社区将文化长廊改造为全新的“屈子廊”,打造“萌版”屈原形象,让老年人了解屈原传奇一生的同时,也在社区中营造了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
线上线下平台结合,打造居养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爱康“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康养医疗、健康讲座、上门医疗、助浴等16个特色项目,推进“馨爱颐养”幸福馨苑建设。 引进智能服务平台,方便自助办理事务。社区设有“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老年人不出社区就可通过政务服务一体机自助查询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信息。同时,社区也设有“帮办代办”窗口,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 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提高志愿服务能力。社区通过爱康志愿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积分兑换机制,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活动制度,通过平台进行数据量化、记录服务时间,以换取日后回馈。
![]()
发掘树立文化典型。社区通过发掘社区书法名师李安庆、活力老人袁登兰团队等,为社区老年人树立老有所为典型;将社区的舞龙队、腰鼓队等打造成品牌民俗团队,带动退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打造社区国潮品牌。社区打造汉服国潮体验馆,并联合社区汉服文化协会开展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如在元宵节、花朝节等节日开展汉服走秀、汉服巡游等民俗活动;为老年人开设陶笛、书法课等传统文化课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
![]()
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社区,平湖馨苑社区从医疗健康、环境改造、智能推广、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复制性。 第一,多元服务精准聚焦,养老服务更加精细化。平湖馨苑社区医养深度结合,为老年人开展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和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急等生活服务,分层精细、分类明确,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 第二,空间智能改造,打破数字壁垒。平湖馨苑社区对空间进行改造,并结合老年人喜好改造社区花园,做到了空间上的友好,同时,在技术上尝试打破数字壁垒,帮助老年人共享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 第三,文化引领关注多重需求,养老服务更有温度。平湖馨苑社区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无论是社区空间的改造还是文化课程和民俗团队的孵化,都体现了对老人的爱与敬。(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张强)
![]() 袁方成 “养老不离家,享老不出社区”是大多数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美好期待。将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作为切入点,是回应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第一步。那么,老年友好型社区怎么建、如何实现友好?笔者以湖北省创建经验为参考,建议从改出老年友好空间、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激活老年人参与动力三方面发力,为老年人打造舒适、便捷、友好的生活空间。
![]()
社区设施适老化改造是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通过打造“宜老”的物理空间,将为老服务设施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可以有效解决城乡更新中出现的不适老问题。例如,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打造休闲广场、设立物流收发点、建设医务室等措施,极大保障了老年人社区生活的便利和安全。 如何实现适老化改造有效、高效,则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可以通过健全公共治理规则,在改造前期精准收集老年群体的需求和偏好,确保改造方案有效实施。同时,建立适老化改造的协商议事平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动员社区党员、社会组织等协力推进改造项目,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解、环境共建。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湾郡社区为例,“金花议事”直达车实现了老年人诉求高效直达。 针对公共空间不足的老旧小区,还可以充分利用辖区内机关、企业等资源,通过空间置换的方式,共享活动空间和基础服务设施,从而提高社区的为老服务水平。
![]()
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态势日益严峻,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老年人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需求日趋增长。社区能否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成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关键。 社区可以将养老事业视为汇聚慈善资源的平台,创新慈善工作理念,加强资源链接能力,通过合作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专业服务组织和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不断打造“慈善+养老”“公益+养老”“物业+养老”等服务品牌,重点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扩大养老服务队伍。例如,湾郡社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重点老年人走访工作机制,为精细化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可通过激发老年人参与动力、丰富参与途径、提高参与能力,逐步营造积极的“银龄参与”氛围,确保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如何激活老年人参与的动力?一方面,通过巩固和发展基层老年协会等自治组织,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使其在自我管理、服务、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提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积极性。如宜昌市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平湖馨苑社区挖掘树立老有所为典型;尧治河村成立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建言献策提供平台;还有社区吸收“五老”担任社区政策宣讲员、法治宣传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居民调解纠纷。 另一方面,需要丰富、畅通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渠道。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方式,社区可以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汇聚师资力量,将老年大学打造成为老年人持续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平台。同时,还要将积极老龄观融入社区发展规划,从活动、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总之,面对老龄化发展新形势,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过程中,要聚焦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环境空间改造、综合服务推送等方式,让老年人获得社会情感支持、实现自我价值、共享幸福晚年生活。(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由湖北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统筹
|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商城:在线购买
Copyright 2018-2021 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491号-1
联系电话: 13969012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转山西路7号 邮编: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