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3969012678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资讯 > 行业动态

康养新主张 养老新观点 养老政策 行业动态

养老新观点:社区养老不能成为独立的养老方式

发布时间2022-05-31 10:08:29  浏览次数:

众所周知,在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所谓社区养老是指半失能老人或高龄老人平时在家中居住,但由于家人无瑕照顾,在白天上班时间被送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服务场所,享受社区提供的日间照料或托管服务,晚上再回到家中受家人照顾。在目前的三种养老方式中无论是“9073”计划还是“9064”计划都赋予了社区养老的“重任”。但从实践看,目前真正来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场所接受服务的半失能老人却寥寥无几,社区养老服务难以市场化、产业化,这与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各种养老方式市场化、产业化提出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认为社区养老不能称之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独立的养老方式,也就不应该单独存在“社区养老”的概念。

 
 

一、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存在问题

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遍地开花,但利用率很差。目前社区养老是借助社区中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农村幸福院”等服务设施,主要针对半失能老人及高龄老人所开展的日间照料服务,主要包括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这些养老服务设施是政府倡导、多部门共建,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各级财政、民政及当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均投入了一定资金,目前各地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谓是“遍地开花”,几乎每个社区及比较大的中心村都有,本是一件为老年人精心打造的民生工程,但由于配套服务跟不上等原因,目前90%以上空置,资产闲置问题十分突出。

2.部分已充分利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用非所建”。有些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虽充分利用,但主要用于健康老人聚集娱乐,实际上成为社区老年人娱乐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力老人在这里是“老有所乐”,而不是“老有所养”,没有发挥出“社区养老”主要服务半失能老人的基本功能。

3.有些街道办事处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小型养老机构有失公平。街道办事处所建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一般有30多个床位),一般是由政府无偿甚至给予较多补贴让一些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托管运营,本应该利用其开展日间照料以及开展部分全托性质的“喘息”服务,但有些托管机构基于利益考虑却让其成为小型养老机构,因房间是政府无偿提供的,其对入住老人的收费价格较低,这与其他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形成不公平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

4.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助老大食堂”享受对象差异化不够。许多“助老大食堂”规定前来就餐的老人条件比较宽泛,并将其作为对老人的一项福利,许多家庭条件较好、不需要提供助餐的活力老人也来就餐,由于就餐人数多给承办单位带来较大负担。许多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主要忙于这一事务,“助老大食堂”主要靠政府或集体补贴才能勉强维持,难以可持续。

5.社区养老服务经济效益差。服务机构除了拿到政府相应补贴外,难以通过市场营利,没有市场化运营的积极性。

 

二、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

1.公益化设计,缺少市场化因素。目前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做设计功能和运营模式时,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划进了公益组织的行列,大部分的功能设计都是免费的公益性服务,部分付费服务项目也是立足于政府买单,从而导致在很多老人及其家庭的认知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属于政府的公益服务设施,不应该开展商业化运营,这样的顶层设计不符合养老产业化实际。还有人把社区养老服务等同于社区老年人服务(社区老年人服务可以有一些社区公益组织来承担,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些都是社区养老难以市场化的根源。
2.大多数缺乏实体性运营机构,服务人员不专业。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多方“共建”性质,资产权属不明确,加之其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如果运营主体选择不当或与其利益相关性不强,就不会真心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效益负责。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由所在的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和运营,而社区居委会既不是法人实体,也不是养老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主体,与运营效益关联不密切。同时由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是独立性机构,现有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工作中本来就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加之半失能老人多数“一体多病”,而日间照料中心多数没有“医”的保障,服务人员不专业,服务跟不上,这些都是许多老年人子女不放心、半失能老人“不敢去”接受照料的重要原因。    

3.面向政府做运营,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目前虽有部分大型养老机构托管运营了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但多数没有开展连锁化、规模化的运营,也没有以此为依托开展居家养老,主要是为了“占地盘”并拿到政府补贴。有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虽托管给市场化的专业养老机构运营,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享受政府在房租、装修及购买服务等方面的补贴及支持,运营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事实上,由于日间照料中心床位少(一般为10张床位),专业机构也难以开展市场化运营,一旦失去政府支持,也不可能持续运营下去。实践证明,目前托管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这些专业机构并非真正从市场化角度“真心实意”运营好这些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到政府的补贴。目前看,设施无偿使用,政府还要付给运营费补贴。给人的印象是:社区养老成为政府的事,不能市场化。

 
4.政府政策不配套,重视建设、忽视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一些社区来说,之所以有建设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是上级安排的“硬任务”,同时还有相应建设补贴。由于上级考核的只是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的数量,至于建设完成后如何运作、成效如何,许多地方缺少相应政策设计和原则要求,因此导致许多社区完成建设任务便万事大吉。
5.社区养老没有与居家养老同步发展,“依托”作用无从发挥。近几年,社区养老相关政策导向单纯为社区养老而社区养老,对如何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并同步开展居家养老没有“硬性”要求。实践证明,由于单个的社区养老规模小,如不以其为依托同步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设施资源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利用,其“以社区依托”就是空谈。
6.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托管运营“不正常”,市场竞争环境和营商环境不优。社区养老服务依赖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只有托管运营社区养老设施才能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但目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托管运营往往不是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有些是政府部门直接“委派”给某些大型养老机构,有的则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才能托管运营(虽然表面是招投标,实际上是“暗箱操作”)。至于托管运营后开展哪些服务项目,主要是根据政府或当地社区居委会的要求,并非依据市场需求,难以市场化运营。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是一个“伪命题”。就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设施资源配置状况而言,单纯搞社区养老很难市场化,而不能市场化就很难产业化、很难把社区养老做大做强。因此社区养老不能称之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独立的养老方式,也就不应该单独存在“社区养老”的概念。
从理论上说,所谓的 “社区养老”应该与居家养老相互支撑、密不可分,二者应同步融合发展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理由是:居家养老要实现迅速上门服务必须在社区建立工作站作为依托,社区工作站只有同时开展日间照料为核心的“社区养老”才能有范围经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普遍较小,如不同时开展市场化的居家养老而单纯开展所谓“社区养老”,难有经济效益。基于此,在工作指导上应将所谓的“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合并为居家社区养老。
 

三、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最佳路径——共建“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

就目前而言,要解决目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资源闲置问题,就必须与社区其他资源共享并集成、集约使用,特别是要充分用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市场化的居家养老,真正发挥好对居家养老的依托作用。目前看,社区内各类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用房大量闲置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房却十分紧张,有许多自行租赁工作场所,高额房租给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正常工作带来极大“困惑”;再如个体诊所和药站“遍地开花”,许多城区不足200米距离有多个诊所、多个药店,有的一个小区也有多个诊所(个体诊所众多且相距很近,彼此之间争夺资源且多数“吃不饱”,不但加剧了“医疗资源总体紧缺与实际利用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矛盾,而且有些诊所“借照”经营或工作人员无资质,潜在很大风险);还有一些残疾人康复设施利用也不充分,一些需要康复的老人本可以利用,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或位置原因老人一般“用不上”;另外,为开展长护险“家护”服务在社区建立了一批“护理站”,这类机构目前结合“家护”服务同步开展老人自费服务项目的并不多,不但不能满足“家护”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导致“家护”资金支出及服务人员上门服务路途往返时间利用“不经济”,长护险“家护”服务没有引领市场化居家养老的发展。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认为解决社区养老设施资源闲置浪费的关键是与医疗资源、康复资源共享以及依托社区养老设施同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同时运营主体应该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最佳路径是整合相关资源共建“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即: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有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为核心进行共建并注册为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机构,兼并托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及残联人康复机构,兼并周边个体诊所、药店及“长护险护理站”等机构;业务工作以就近便捷、均衡可及提供医康养一体化综合服务并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为核心,以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和伤病人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为居民在社区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经常用的综合性健康服务,最终实现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以推进各类医康养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升综合效益为导向,多部门联动并整合“各自为政”的服务机构,推动“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在社区落地生根,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一览子”大健康所需的各方面服务。共建的“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除具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健康养生机构、康复机构、“长护险护理站”等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外,还要赋予其履行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及全人群健康管理等的新职能。

“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的服务对象虽然覆盖社区所有人群,但65岁以上老人、慢病患者和残疾人是主体,这些人既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过去的社区医康养资源很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养生保障类服务,新建的“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虽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居家养老服务齐头并进,但居家养老服务最重要且包含其他三类服务。为此,应把拓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站”的主体业务和整体工作的主要“抓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实施“注册制”服务、“套餐式”服务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相结合,通过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其他服务顺利开展。

扫码关注咨询
 
产品咨询:13220595230(同微信)
商务咨询:13969012678(同微信)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商城:在线购买

Copyright 2018-2021 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491号-1

联系电话: 13969012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转山西路7号    邮编: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