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资讯

党俊武:“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社会条件下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2-06-14 09:41:45 阅读次数:


一、探讨“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社会条件下的底层逻辑的背景

(一)“互联网+”产业或成为老龄社会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一般来说,“互联网+”产业是指产业体系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也就是常说的数字经济。其中,包括信息经济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智能经济产业等产业类型,也包括平台经济、新基建等不同业态。整个“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如何发展,这个话题意义重大。当前的第一话题是如何快速启动经济回归快车道,我看只有两个进路:一个是原有停下来慢下来的快速启动,另一个就是要发现经济产业的新大陆。其中,“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社会条件下要找到更多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立意发现新的经济产业大陆,为经济发展找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二)“互联网+”产业发展需拥抱老龄社会的转型性需求

“互联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与老龄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其长远前途更在于拥抱老龄社会的转型性需求,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从互联网、新基建、云计算等概念的应用与推广角度看,如果不拥抱老龄社会的转型性需求,“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或许会出现动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经济产业领域期待出现龙头企业

目前,“互联网+”产业自身发展较好,但其在老龄经济产业领域中,可以说举步维艰,面临破产或已经破产转行甚至官司缠身的企业不在少数。“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经济产业领域中至今尚未出现具有领头羊作用的龙头企业。这种发展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应引起足够重视,需要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
 

二、“互联网+”产业与老龄社会转型性需求相结合的底层逻辑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接老龄社会转型性需求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第一、产业观念上的原因。目前,“互联网+”产业和老龄社会需求的结合上出现严重窄化的现象。大多“互联网+”产业与老龄社会需求的结合,基本上等同于互联网与老年人需求的结合,特别是失能老年人需求的结合,这导致赛道在起步阶段就出现收窄的现象。实际上,老龄社会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多种多样,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及产品、服务,以及金融等方方面面。但现阶段,多数相关企业只是将“互联网+”产业与老年人需求结合,或互联网与健康养老相结合,以及所谓的智慧养老,可以说起步就是片面的、狭隘的。之所以运行艰难这是重要原因。

第二、产业模式上的原因。目前,部分“互联网+养老”或“互联网+健康养老/康养”的平台,存在线上供给和支撑不对称的情况。很多“互联网+养老”的企业在技术上、产品上做出很多创新,但线下服务和产品供给端并没有很好的对接。没有线下产品和服务的支撑,“互联网+”便没有发展的线下基础。

第三、产业根基上的原因。目前,“互联网+养老”的实践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服务供给和支付体系无法对接。比如医疗方面,老年人医疗费用除了自付之外,大多依靠医保支付,而医保的支付体系和“互联网+企业”这两者之间还没有找到对接的接口。没有匹配的支付体系,“互联网+”就没有产业的根基。

第四、产业环境上的原因。“互联网+养老”的发展需要将老龄产业中相对发展较好的领域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可成长的发展路径。目前,已经出现了包括智能化产品在内的诸多新兴产品。但仅依靠这些产品,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另外,医养结合服务方面,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服务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上下游的服务链条尚未贯穿。整体来看,我国老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互联网+养老”或智慧养老发展缓慢的宏观环境原因。

(二)“互联网+” 产业与老龄社会相结合的底层逻辑

“互联网+”产业与老龄社会相结合的底层逻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话题,当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但首先要弄清“底层逻辑不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不能超越老龄经济产业超前发展。这是非常明确的,不能超前于老龄经济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而超前发展。至于国家的新基建可以超前建设,但纯市场的开发要考虑稳扎稳打。

第二,线上运作不能脱离线下运营。“互联网+”和老龄用品企业、老龄服务企业的运营,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金融企业进行线上运作,离开线下是无法开展的。可以说,数字经济的根本是:没有线下就没有线上!这是这个产业发展的红线。

第三,“互联网+”产业要从产品和服务两条逻辑上融合运作。目前,对于“互联网+”产业的重点主要是服务方面,产品方面涉及较少。不考虑互联网因素,就服务本身而言,仅提供服务而忽视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服务是很难开展的,也会影响整个老龄产业的发展。比如养老机构中如果没有丰富的老龄用品、辅具等作为支撑,医生、护士、护理员等只能对着老人笑。

第四,“互联网+养老”或智慧养老以及整个养老概念和康养概念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仅仅就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来说,就存在着较大问题。其原因很简单,老年人的消费决策模型与儿童、妇女的消费决策模型不同。儿童消费决策十分简单,一般如有相关需求几乎很少在要不要花钱上考虑选择,只考虑具体产品的选择问题就可以了。而老年人则不同,老年人产生相关需求后,考虑是否决定消费的因素较多,比如配偶的意向、子女的态度、同辈的看法与反应,然后才能考虑自己的真正需求。可以说,老年人的消费决策模型非常复杂,因此,仅就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来说,我们就不能仅仅就老年人需求谈老年人需求,更需要关注其他能够影响老年人消费决策的诸多因素。换句话说,我们要关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的代际关系在消费决策中作用。

第五,要拥抱中壮年群体的产业需求。对于老龄社会产业需求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我们要换个眼光看问题。老年群体并非单纯是被帮助、被可怜的角色,当然关爱是必须的,但要认识到,如果忽视他们,“晾他们”,产业界就是“晾自己的客户”,把本来是自己的客户拱手让渡给别人。“互联网+” 产业包括数字经济等要持续发展必须去拥抱庞大的老年群体,忽视老年群体将错过巨大市场。同时,中壮年群体也是未来的老龄群体,同样存在诸多保健、抗衰老和老龄金融等需求,这也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与难得机遇。

第六,要从老龄产业的细分需求中寻找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增长点和成长点。老龄产业本身的概念已出现多年,社会各界对其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老龄产业的细分需求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不能一味地围绕养老方面和康养方面。要在整个老龄产业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地方不重视老龄产业,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概念宣传不够精准。将老龄产业单纯理解为开养老院、提供康养服务,这不仅是片面的,长期看,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不仅养老服务搞不好,还会葬送整个老龄产业。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绝不能人云亦云,从老龄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性需求上细分老龄产业,寻找新的经济产业增长点。

第七,“互联网+”产业要与老龄产业同步成长。现阶段老龄产业中发展较好的领域,在与互联网相结合后或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要加强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战略合作。提供老龄服务、老龄用品、老龄金融等需加强与政府、国有企业的合作。比如银行,银行的中老年客户群体比例可观,其中存在诸多对于“互联网+”产业方面的需求。

第九,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老龄产业中涉及国家信息、数字和智能的安全问题。老龄产业开发与合作中,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健康养老领域,仅从疾病方面来讲,如果建立大数据平台,其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国家安全问题。对此,民营企业需要有很好的考量。
 

三、“互联网+”产业如何与老龄社会相结合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产业对接老龄社会的结构性需求,发展“互联网+”老龄产业,并非简单的“互联网+养老”或者“智慧养老”,而是如何使老龄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问题。对此,一方面从产业定位角度看,狭义上讲被称为“互联网+养老”或许不太恰当,应该称为老龄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广义上讲,就是整个国家产业体系如何适应老龄社会要求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问题。因此,数字经济未来的重大战略主攻发展方向,就是要顺应老龄社会的系统性、结构性需求。另一方面,从顶层设计角度看,需要加强老龄经济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中长期规划发展的研究。其中,老龄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有三个考量:如何服务共同富裕、如何服务全国统一市场、如何服务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新经济。

二是 “互联网+”老龄产业要超前研究新基建的后续发展问题。从基础设施角度看,新基建建设过程中,诸多大数据、平台应该如何运用、应承载哪些新技术和新服务,这也属于产业的顶层设计问题。建设好办,问题是建设好了以后上面运行什么,这是真正的战略问题。可以说,谁在这方面有所考量,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三是要从根本上破圈,走出老人圈、养老圈、康养圈的狭隘产业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养老”的概念有所醒悟,许多老人更是直接说:“养老,养老,越养越老”。实际上,我们要深刻反省:我们身边究竟有多少老人愿意承认自己被人养。我也经常诘问“养老人”:究竟是养老产业的人养老年人呢?还是我们从事养老产业的人更需要老年人来养呢?答案非常清楚!我们做产业的人需要深刻反省产业的底层文化逻辑问题。着眼未来,我们要从老龄社会新旧关联性产业的需求当中,寻找出新的发展路径。即便仅仅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我们既要需关注老年人本身的实际需求,更要关注与老年人消费决策相关的人的看法。从根本说,我们无论做任何事绝不能就事论事,要从更大背景中找到真正的底层逻辑。

四是要从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新需求寻找突破。从经营战略定位角度看,需从老龄社会引发的新结构需求方面寻找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突破口。特别是从老龄产业中的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金融产业六大领域中,从那些成长性看好的优先细分产业需求中寻找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切入点。其中有三个重点应特别关注,一是产品,二是服务,三是金融。

五是“互联网+”产业发展需转变战略运营模式。经营战略模式上面,单独的“互联网+养老”举步维艰,必须走战略合作运营模式。首先需要寻找与各级政府、大中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的机会与可能,要从老年人和关联性人群之间找到合作业务的潜能,立足全局视角统筹设计“互联网+”产业的具体业务框架。

六是老龄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需打造三个平台。其一是打造老龄用品平台体系。其二是打造老龄服务平台体系。其三是打造老龄金融平台体系。

总之,“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的根本是老龄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经济如何拥抱老龄社会所衍生出来的诸多细分需求。这是未来整个数字经济的重大主攻战略方向,也是宏观经济的新大陆,更是未来的新主流经济。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为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也可以为企业自身在老龄社会条件下找到保持长远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盘古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