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3969012678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资讯 > 行业动态

养老政策 行业动态

近距离感触德国临终关怀中心:我们的临终关怀该怎样转变?

发布时间2024-07-05 16:48:37  浏览次数:

临终关怀,医学上源于Hospice一词,原意为旅游者中途休息的地方。其目的是那些暂停于生命旅途最后一站的人帮助提供控制症状、奉献爱心和照顾,使其安然离开人世。

20多年前,在其他很多国家还没有关注临终关怀时,德国的养老事业就开始了主题性研究,现在,临终关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比较专业的公开主题。

在德国,临终关怀中心有两种:一种在医院,通过药物、机械护理的临终关怀,属于技术性关怀。另一种通过人文关怀、护理、辅助治疗等,属于人性关怀。

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是英国女博士桑德丝1967年创办的“圣克里斯托弗安息所”,为临终病人提供服务。20世纪后,临终关怀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成立。

德国的临终关怀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汉堡目前一共有7个临终关怀中心,包括一个专门为孩子设置的临终关怀中心。临终关怀的等候期大概在10-14天。临终关怀中心不属于政府,而是慈善机构,有很多志愿者义务来这里工作。

 

汉堡海伦施提夫临终关怀中心

 

在德国,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变化,临终关怀医院很受病人及家属的欢迎。临终关怀的目的不是延缓病人生命,而是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使之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

海伦施提夫临终关怀中心的创办方汉堡临终关怀协会,于1990年建立,是汉堡成立最早的临终关怀协会。最早的创建者海伦女士因为患乳腺癌而住院,她发现这个城市里很多人在医院里面都在疾病的痛苦和折磨中死去,甚至是匿名死亡。所以她找了一个房子,和一些人成立了临终关怀组织。

海伦施提夫临终关怀中心是一个百年基金会旧楼改造的项目。基金会的前身是一家医院的产房,当初的改建费约340万马克。中心里的员工对待临终的老人就像对待刚出生婴儿一样,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如镇痛治疗、生活护理指导、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

病房环境十分家庭化,房内到处可见鲜花和绿枝叶,让病人在充满温情、舒适而有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中心包含门诊护理和重症(住院)护理两个部分。门诊护理成立于1993年,由海伦施提夫基金会和汉堡市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有36个职员,30个是志愿者。重症护理是住院区成立于2001年,提供16个单人床房间,配有3个职员和60个志愿者,和其它在中心工作的志愿者,共有近100名志愿者。

临终关怀在德国也曾是一个禁忌的主题。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祖母去世时,孩子是不能陪伴在身边的。他们担心孩子不能承受亲人去世的痛苦。

而现代的临终关怀中心不会去渲染悲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和老人们一起做各种活动。孩子们也会问他们的父母一些如“为什么我的奶奶是这样的,为什么她不能呼吸了”这样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和父母正确地面对临终、死亡和悲伤的主题。

目前,中心里的住院护理病人有97%是受癌症的折磨,通常他们还附有呼吸和心理等慢性病。还有3%是受其它慢性疾病折磨。在家里通常已经不能承受这样的疾病,家人也无法提供专业的护理。目前,德国已经发展有一项技术叫“临终关怀医学”。

很多在临终中心的癌症病人和其它慢性病病人,通过都会有专业的临终关怀医疗方式,以延长他们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员工对中心的评价是:我们和老人一起生活,帮助他们、聊天,聊天气、足球等,也会谈到死亡。中心的对面就是一个教堂,每个星期会有一个牧师过来,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很多人信仰宗教,不少患者临终前愿向神父缅怀往事、忏悔和安排后事。

中心对面设有一座小教堂,神父经常来探望临终病人。在神父启发下,大多数人认为灵魂能进天堂,精神上有寄托。一位工作人员说,人临终前如同降生的婴儿,有种无意识的失控感,他们害怕死亡和孤独,害怕孤独地走进那个未知世界,因此诱导病人相信步入天堂比打杜冷丁更管用。

中心实际对所有的宗教文化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一个土耳其的家庭,他们在临终关怀、葬礼举行的仪式上都是以自己的文化特点举办的。

临终关怀中心的工作团队是由各种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构成。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神职人员、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厨师等,以及大量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各种工作,如个体陪伴。志愿者可以陪伴老人买东西及一些消遣活动。甚至有些老人觉得只要有志愿者在身边,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志愿者也可以做如前台的接待工作、厨房帮忙等,非常受老人欢迎。

一位志愿者的真实记录:起初是志愿者在这个中心陪伴他的老伴。在陪护期间,他看到护士们像亲友一样坐在病床边倾听病人回忆,与病人一起品尝美味可口食品,一起过生日,位病人更换床头鲜花等,为这些将要告别人世的病人传递生命的信息和关爱,直到生命的终了。最后他也在医务人员的感召下,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中心主楼-设施:中心主楼是由百年建筑改造,光线充足的大堂和高高的天花板传递着宽广舒缓的感觉。主楼病房共设两层,结构基本一致,每一层大概8个病房,都是单人房。其中有4间房有独立卫生间,剩下每两个房间有一个卫生间。所有房间设有的宽大窗户正对美丽的庭院。每层有左右两个走廊,中间是客厅和休息室。客厅里大家可以一起喝咖啡,聊天,和家人在一起,聚会、举办老人的生日party等。二层有两个大阳台,大家可以喝咖啡,或者吸烟。

还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健康绿洲”地带,里面有宽大的浴缸可供老人放松。中心一层除接待处、办事处、员工休息室和咨询室外,还有一个带厨房的公共空间,可以给老人和家庭成员庆祝活动用。除此外,中心一层还提供了东方式的禅修室,室内内敛的家具、温暖的色调和柔和灯光给寻找安全感和内心安宁的老人提供了一个沉思撤退的空间。老人们可以在这儿听音乐、打坐或者和亲人亲密交谈。总之,中心尽量给老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修身养性的空间。

带有卫生间的病房

亲人住的客房

中间的客厅

二层的阳台

 

对话“海伦施提夫临终关怀中心”

 

Q:有什么具体措施,让老人在生命终结的时候,更有尊严的去世?

A:这个不能一概而论,通常主要是关怀和陪伴,比如问候他、帮助他,可以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实际中,对于有尊严的死亡,有些人愿意在自知的情况下单独地,不被打扰地死去。有些人是愿意在大家的陪伴下死去。

在一种情况下,例如,他通常都是很多家人陪着,但在某一刻,他们家的女儿出去拿咖啡,就两分钟,他就去世了,那就有可能当别人出去的时候,没有意志生活了。

Q:临终关怀如何减少老人对中心产生的那种即将终了的心理压力

A: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老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已经在承受一些疾病和心理的障碍。来到这里,首先在身体上会有最好的照料,其次还会有心理医生,调节病人的心理,也让他们不会那么孤独。其实到达临终关怀中心,不是说立刻就死亡,来到这里,会有机会去做到更多的事情。

举个例子:这里有5个女性的老人。她们在一起很长时间了。每天她们都期待有好的天气,可以一起坐下来喝咖啡,一起相互安慰、游戏等。比如一个老人说今天我觉得很不舒服,然后另外一个就跟她说,你不要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玩什么,然后可以转移这位老人的注意力。

在这里,我们有两个很大的部分,一部分就是允许老人展示他们的悲伤,工作人员也可以去感受他们的悲伤;另外一方面,就是快乐。就是在临死之前的几周,让老人尽量感受人生的快乐。我们有时低估了这种能量,我们生活的质量,不在于这个夏天有多好,而在于我现在享受这一刻,我就有多好,这一天就有多好。

 

临终关怀的根本出路——从观念到制度的转变

 

活着和死着是人的生命的一体两面,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命哲学

一个人走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已经很脆弱了。我们常人正值壮年时都难以忍受的痛苦,临终者如何能耐受?人们多认为,死亡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死亡得逃避,但疼痛不能逃避,为此,当然要忍受痛苦。一方面,我们在生理和躯体层面,被灌输忍受疼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却在精神层面鼓励人们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如果生理的关过不了,心理的关更难了。这样的理念和程序,存在难以操作的悖论。

中国关于死亡观念的历史文献很多,简要说,除了佛教,我们对于死亡,多是逃避的态度。有的也多体现在探究人生的意义,死亡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死了就意味着可以休息了,而活着不能休息,得奋斗。西方哲学史中有较多的对死亡的探讨,其中以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为最著名,大家熟悉的「向死而生」便是他的智慧。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死亡,你才成为你。但若不把死亡考虑进生活之中,终究还是把死亡和生活割裂开。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是说活着和死着,是生活的两个时间向度,是生命本质含义的一体两面。我们活着,是在实践生命;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人从出生便在走向死亡,因此自己同时也在死着,关于死亡的思考其实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生命哲学。而临终,是把这个「一体两面」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临终和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难理解,只是多数人不会把二者切实地看为一体两面,潜意识中不去触碰死亡那一面,也自然不会延伸到临终关怀。桑德斯的「因为你是你,所以你很重要;我们在乎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Youmatterbecauseyouareyouandyoumatteruntilthelastmomentofyourlife」。

 

死亡是临终者送给我们人类的礼物

 

把临终、死亡和礼物联系起来,是受《死亡的价值报告》内容的启发。其中提到马塞尔·莫斯和列维纳斯关于礼物与死亡的关系。莫斯的《礼物》一书提到「礼物的灵魂」,是说人们对它既期待又敬畏,又不敢独自占有。接受礼物便意味着有了不得不回礼的义务,否则这个精灵将会破坏自己的生活。

送礼物,接受礼物和回礼,即给予、接受和回报,被看做三种义务。有尊严地回报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如果不做回报,或者没有毁坏相等价值的东西,那将会丢一辈子的「脸」。拒绝收礼物,就表明害怕回报。

因他人的死亡,让我们对生命有很多思考,这是临终者给照护他的人和周围人的一个礼物,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即将接受到这份礼物。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死亡是临终者给我们人类的礼物,我们就要回报临终者,把对于临终者个体的照护在卫生制度中予以体现,而不是某个家庭的个体行为,这样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怀,解除身心的痛苦,提高死亡质量,促进死亡平等。

把死亡看做礼物,虽然这不是我们熟悉的观点,但从前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它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前景。我们文化非常崇尚「礼尚往来」,而且民间还有「还愿」的做法。我们可以探讨这个理念如何能帮助我们转变理念,从理念到实践上实现对临终者的照护。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商城:在线购买

Copyright 2018-2021 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491号-1

联系电话: 13969012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转山西路7号    邮编: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