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3969012678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资讯 > 行业动态

养老政策 行业动态

养老新观点: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应突出抓好十二项措施

发布时间2024-05-05 18:49:13  浏览次数:

 

养老新观点: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应突出抓好十二项措施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陆续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或实施意见,在“扩量”“提质”“增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济南大学朱孔来教授的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调研认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应突出抓好十二项措施。

 

一、以补短板为重点完善县域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目前各地县域四级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虽然达到了100%,但县级的设施档次不高特别是缺少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机构,乡镇级部分设施缺少全托及医养结合功能,村级层面多数缺少承担主体,也没有实现医养结合,家庭层面家庭养老、长护险、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等政策资源共享和集成不够,这些均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重点补以下四处短板:

1.县级层面。应新建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机构,选择基础好的养老机构基础打造智慧养老院。

2.乡镇层面。每个乡镇(街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应增加全托和医养结合服务的功能,建议将其并入乡镇卫生院,立足对现有乡镇卫生院闲置资源(将闲置的职工宿舍拆除建设新建养老机构、利用现有空闲的住院床位改为养老机构等)进行改扩建,并一步到位发展成为医养结合机构。

3.村级层面。大村单独建设、小村多村联合建设农村幸福院及村卫生室,由村卫生室托管农村幸福院或并将其合二为一成为村级医养结合的服务机构,以其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和特困老人的服务主体,除开展全托、日托服务外,提供以“六助”为重点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

4.家庭层面。建议将民政、卫健、医保各部门出台的家庭养老床位、器具租赁、适老化改造、家庭病床、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进行综合集成,以集中助力家庭养老服务。同时建议全面实施“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由政府出资对有老人家庭进行家庭环境适老化评估,拿出适老化改造方案,通过社区组织督促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切实防范老年人跌倒。

 

二、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开展特别关爱照护

 

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1.要满足失能老人自动定时翻身等康复锻炼需求。完全失能老人正常生活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吃喝拉撒”均在床上,可谓是“不见天日”,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均很难保证“两小时至少翻一次身”的护理要求,自动定时翻身的康复护理床是完全失能老人的刚需器具。建议对居家养老的完全失能老人由政府给予补贴,通过租赁方式让其用上自动定时翻身的康复护理床;对养老机构中的失能老人,与相关企业合作重点推广使用康复护理机器人对失能老人进行康复锻炼(有企业对此机器人向养老机构免费投放),同时政府给予补贴鼓励租赁使用相关康复护理器具,满足失能老人自动定时翻身等康复锻炼需求。

2.建立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及早期防控体系。运用几种最新且简便易行低成本的监测方法配合调查量表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筛查,对早期患者进行监测,建立早筛查、早预防、早干预防控体系。对严重认知障碍老人入住专业照护机构按长期护理保险机构照护标准给予补贴。

 

三、打造“新时代社会化养老服务新体系”

 

前些年,在养老服务工作中忽视了老人自我服务能力和家庭养老,没有处理好“为老服务”与“用老服务”的关系,低龄老年人“老有所为”工作没有做好,尤其是没有充分用好低龄老年人资源为高龄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服务。今后要积极发展多种养老方式,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要以提升老人自我服务能力并大力支持家庭养老为基础,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旅居养老和时间积分互助养老为时尚,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并积极向社区日托和居家养老延伸服务,大力发展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并由其积极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药引子”带动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因地制宜促进各类养老服务方式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新的养老业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新技术和适老化器具,加强探访关爱和“喘息”服务,建设兜底线、织密网、多层次、全覆盖、适应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老龄化战略要求,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线上线下一体的新时代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加快县域整体“医康养一体化”网络建设

 

以打造覆盖县域的医康养综合体、着力提升老年健康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县域整体医康养一体化的网络服务体系。现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养结合机构应全面配置相关康复设备,开展“医康养一体化”服务;新建医养结合机构全部实施“医康养并重”,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主体力量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根据居家老人需求以开展养老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为重点开展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城市社区,以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核心整合资源共建“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服务密切结合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医康养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智慧康养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应由医养结合机构牵头,引领村卫生室托管农村幸福院,在“农村康养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医养结合和康养结合,特别是做好农村留守老人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要在县域范围内打造“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全域整体医康养一体化”的养老服务网络新格局。

 

五、推进县域不同养老方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全覆盖

 

建议突出以下四个重点:

1.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要打造“大型医康养综合体”。两大医院主要业务科室要全面开展康复服务,实现临床医疗与康复医疗一体化、全院康复一体化,同时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专护服务,构建“医疗、康复、养老、长护险专护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大型医康养综合体”。

2.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资源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乡镇卫生院是开展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要在积极推广“乡镇卫生院整体托管敬老院实现‘两院一体’”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利用闲置医疗床位开展养老服务”、“乡镇卫生院自建养老机构实现医康养融合发展”、“乡镇卫生院承接其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开展‘嵌入式’医养结合”、“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等模式破解了农村医养结合的难点,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资源带动县域整体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上水平。

3.城市社区共享资源建设“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中心”。为解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以及个体诊所、药店分散设置及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建议在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为核心,整合本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及残联设在社区的康复机构,联合周边个体诊所、药店及长护险“社区护理站”等资源实施共建共享,鼓励符合条件的申请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机构。共建的“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中心”除具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健康养生机构、康复机构、“长护险护理站”等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外,还要赋予其履行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及全人群健康管理等的新职能,尤其把拓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医康养综合服务中心”的主体业务和整体工作的“主抓手”,实施 “套餐式”服务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相结合,通过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其他服务顺利开展。

4.探索多主体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小微型养老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结盟建立医养结合联合体”、“社区+物业+家庭医生签约+居家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站+日托+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实体性机构+老人身体及家庭风险监测+居家养老”、“个体诊所建立社区护理站+居家服务”、“养老评估+智慧养老器具租赁+居家养老” 、“长护险家护服务+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公卫+探护”、“基本公卫+居家养老”等模式。在广泛探索的基础上,加快推广有效模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模式和多业态发展、八仙过海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生动局面,实现县域主要养老方式医养结合服务的全覆盖。

 

六、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必须医养结合并智慧化,不同养老方式、不同服务业态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以更好地共享资源并优化配置。要突出以下重点:

1.大型机构“医康养一体化” 开展集团化、多元化、混合运营,机构、社区、居家、旅居、时间积分互助等多种养老方式交叉融合发展,围绕养老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

 2.中型医养结合机构除“机构养老”外再托管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居家社区养老并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运营。

 3.专业的小型养老服务机构联合相关医疗机构以及个体诊所等在社区建立护理站等服务机构(如器具租赁),以此为依托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4.志愿养老服务、时间积分互助养老在社区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带动居家社区养老,与市场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实现公益性养老服务引领和市场化养老服务并融合发展。

5.“六合一”智慧居家养老,“老年人能力评估+家庭适老化改造评估+居家养老需求评估+养老器具租赁+居家智慧养老+家庭医生签约”,集成各方面支持政策促进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6.对开设“家庭病床”家庭,吸引居家养老公司或家政、物业等“小公司”为其开展生活照料服务,由“家庭病床”引领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

7.开展长护险“家护”服务引领市场化居家养老,以切实解决长护险服务对象刚需为核心,以长护险“家护”服务为引领,以市场化延伸服务为重点,重点探索“家护+记时工”、“家护+记件工(特别是洗澡)”、“家护+保姆”、“家护+陪医服务”、“家护+‘喘息’服务”、“家护 + 居家医疗+个性化生活照料”等模式。

 

七、积极探索打造养老服务新业态

 

通过以下路径打造养老服务新业态:

1.适应老人需求变化大力开展更加“精细化”的养老服务并使其成为新业态。如失智老人早期筛查服务、适老化产品和康复器具租赁服务、“喘息”服务、探访关爱服务、老人身体及居家风险监测服务、上门居家医疗服务、家庭适老环境评估服务、老年人能力评估服务、市场化紧急救援服务、陪老人聊天服务、陪老人散步服务、陪老人就医服务等,使养老服务更细化、更“精准”、更“贴心”,更能满足老人需求。

2.推动不同养老方式的交叉融合打造新业态。如:社区日托+家庭养老;社区日托+家庭养老+居家上门服务;家庭养老+探访关爱;家庭养老+居家上门服务+喘息服务;家庭养老+居家上门服务+辅具租赁服务;居家上门生活服务+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时间积分互助养老+家庭养老;时间积分互助养老+家庭养老+居家上门服务;居家养老+市场化紧急救援服务。

3.实施跨界整合打造新业态。如:康养社区(康养小镇)+居家养老;康养社区+旅居养老;旅居养老+养生+健康教育;家庭病床+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长护险“家护”服务+市场化居家养老;家庭适老改造+居家养老等。

4.嫁接新技术及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打造新业态。大力推广应用机器人开展养老服务,各种养老方式的智慧化,数字养老,运用新的辅助器具改进传统养老服务等。

 

八、对独居和空巢老人全面开展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服务

 

独居及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有许多困惑:缺少陪伴、比较孤独,给子女打电话怕花钱或拨号记不住号码而困难,有时忘记吃药或重复吃药,在家跌倒或出现突发情况自身又无力解决等;另外,子女担心老人但又不能常回家看望,给老人打电话、老人总说“好好好”,子女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而着急。因此,独居、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要首先解决遇到突发状况和紧急情况怎么办?这是老人的刚需;独居、空巢老人“孤独”非常普遍,解决好精神慰藉也是重点;另外,独居、空巢老人亲人不在身边,要更多地动员其运用辅助器具,同时注重提升自我服务能力。要突出以下重点工作:

1.通过租赁方式为独居和空巢老人安装或穿戴监测设备,开展远程身体风险监测和家庭风险监测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优先为其安装电视魔盒或平安通并与相关监测器件相连(电视魔盒或平安通可充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应重点推广);家庭条件好的建议其购买或租赁居家养老机器人,并同时将与相关监测器件与机器人相连。

2.以医养结合机构或“嵌入式”医养结合实体性机构为主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其托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设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对老人身体及居家风险远程监测和探护服务基础上,提供“套餐式+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模式为“实体性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自我服务+互联网+监测设备+居家上门服务(套餐式+个性化)”型模式。

3.改革探访关爱服务的方式方法。对空巢老人传统的上门探访关爱服务由于频次少、效率低,所起作用不大,将其改为线上开展探访关爱服务,以充分利用智慧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同时通过加大探访关爱服务频次(一天一次),可以更好激发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为运营机构更多的上门服务创造条件。

 

九、推进活力老人健康养生、旅居养老、互助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六位一体”并融合发展

 

目前开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机构虽然很多,但难以赚到活力老人的钱,主要原因是没提供活力老人需求的服务。活力老人多数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慢病且主要靠长期服药予以控制,但长期服药副作用很大最终仍可能产生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如何开展健康养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使他们停药并恢复健康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也是今后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措施。另外,活力老人旅居养老以及“老有所为”“为老服务”的需求也很强烈。今后随着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年轻护工越来越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如何用好活力老人资源、开展“用老服务”显得非常迫切。为此,非常有必要在搞好活力老人健康养生、旅居养老的前提下,动员其为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特别是开展时间积分的互助养老)并实现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的融合发展。要突出以下重点:

1.面向肥胖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慢病老人大力推行“轻食计划”调理新技术。肥胖及“四高”等慢病多因不良生活方式造成,完全可以用健康生活方式来调理,为此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减肥调慢病方法替代药物控制已刻不容缓。在目前诸多减肥和控制“四高”等慢病方法中,“轻食计划”最为简单、高效、舒适,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有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要在肥胖及“四高”等慢病老人中大力推广“轻食计划”,让更多老人通过“轻食计划”逐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成立“老年人乐享乐活俱乐部”之类的社会组织同步开展多形式的养老服务。要求加入俱乐部的老人全部追求健康(不健康者运用“轻食计划”进行调理)、热爱旅居、热爱公益事业特别是能够为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公益服务。对加入俱乐部的老人承诺为其80岁以上父母提供志愿服务,向其本人免费赠送可穿戴智能身体监测设备对其身体状况进行适时远程监测(空巢老人再赠送家庭风险监测设备,监测平台与互助养老平台、居家养老平台整合在一起,根据各位老人的监测结果由其家庭签约医生实施主动健康管理),向其收取监测服务费并同比例赠送相应的养老积分(该积分可按1:1配套相应现金为本人或家人购买运营机构的养老服务或养老用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力组织老人走出去旅居养老,非旅居期间组织老人在服务机构娱乐、健康养生消费以及为本社区的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时间积分的互助养老。活力老人的旅居养老、互助养老及其在社区机构中的消费都有相应积分,所获积分再支付相关现金可为其本人及其父母居家养老所用并进而拉动市场化的居家养老,从而在社区层面实现多种养老方式、多种养老业态的融合发展。

 

十、开展康复、养老辅具社区租赁服务促进居家养老

 

将辅具租赁服务与居家养老有机结合并将辅具选配作为居家养老的首要工作。对有意向租赁辅具的老人一定要动员成为市场化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已开展居家养老的老人要优先为其选配合适的辅具,具体要做到:先对适配对象身体综合状况、家庭适老环境状况、家庭养老需求进行评估,据此制定适宜的居家养老方案或对正在实施的方案进行优化完善,提出明确的辅具配置建议及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既要充分满足其居家养老需求及辅具配置需求,又要尽可能降低其费用支出,还要让其充分享受政府相关支持政策。通过辅具租赁服务,使适宜辅具低成本应用于老人、应用于居家养老并成为推动居家社区养老发展的“加速器”。

 

十一、加快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培养

 

建议突出以下重点: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考取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资质并承担老年人能力评估、家庭适老环境评估及居养老需求评估培训。慢病患者及65岁以上老人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为共享资源,有必要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为主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家庭适老环境评估及居养老需求评估,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先考取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技能资质证书,继而建立养老评估中心,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评估,评估对象统一界定为65岁以上老人及65岁以下慢病、失能、失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评估结果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的对外开放实现共享。探索评估的时间节点,重点是结合老人随访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能力评估一并开展家庭适老环境评估和居家养老需求评估,并在评估基础上为评估对象制定居家养老方案,以便为高质量开展居家养老提供依据。

2.家庭签约医生队伍扩大化及开展“西学中”培训。探索民营医疗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经培训后加入家庭签约医生队伍的模式和路径,同时开展“西学中”培训(重点是村医),探索家庭签约医生学习中医及推拿按摩技术、掌握相应技能的模式及路径,以便更好地开展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

3.养老护理员、年轻护士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训。主要探索养老护理员学习基本医疗知识、年轻护士学习养老护理知识的具体模式和路径,以获得“医养结合照护师”“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等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探索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的方式方法,加快培养适应医养结合特别是适应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尤其是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要求并“一人多能”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4.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成员医养结合照护技能培训。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家庭养老和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居家养老虽然有上门服务,但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而言,绝大部分时间需要其家人提供服务,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众多医疗和康复护理问题,因此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成员开展医养结合照护技能培训非常重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医养结合照护技能可以大大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十二、建设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智库

 

县级政府要聘请一批高层次的养老服务及医养健康产业智库专家建立当地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智库”,重大决策事项征求智库专家意见,经常邀请相关专家来当地考察并“把脉问诊”,确保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朝着正确目标顺利推进。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商城:在线购买

Copyright 2018-2021 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491号-1

联系电话: 13969012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转山西路7号    邮编: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