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传统居家养老多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比机构养老又具有离家近、环境亲、更经济的优势”。当前,社区养老已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选择。特别是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去机构养老的空巢、高龄老人来说,社区支持体系尤为需要。
![]()
“以前社区里虽然有老年活动室,可以打牌、看书,但没人管理和组织活动,挺无聊的。”家住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85岁的于大妈介绍,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在自家小区就能参加智能手机培训班、上老年手工课、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等。小区还进行适老化升级改造,在新开辟的锻炼场地安装健身设施。 人民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年居民比例较高的社区往往是老旧小区。这类小区一般存在房屋老化、未安装电梯、缺乏养老服务、没有物业管理等问题,老年人生活起居的便利性较差。 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在做好原有社区升级改造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新建小区的规划配套,新建、改扩建、运营管理等都有了更具体的实施细则。如,设置电梯或无障碍坡道,规定养老服务中心建筑最低使用面积和护理型床位数等。 在广州,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明确规定不低于1000平方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每处不低于200平方米,全市每个街道、社区、镇、行政村设置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不少于1处;在浙江宁波,宁海县黄坛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盘活闲置学校等各类资源,改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食堂、慢病管理、康乐活动、上门探访等各类多元服务。 此外,一些地方还在探索政府出资建设、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模式——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支持,解决场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健康产业公司,解决场地装修、设施配备、服务供给等运营需求,再按照有关政策为运营企业提供奖补资金。 可以预见,随着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网络越来越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将会更加多层次、多元化。
![]()
家住山西太原迎泽区的吴大爷患冠心病多年,行动不便。以前感到身体不适时,只能给子女打电话。去年,社区服务员丁晓敏在上门收集老年居民基础信息时了解到吴大爷的困难,热情地帮助他对接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巡诊。如今,像吴大爷这样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社区家庭医生都会定期上门开展疾病康复和安全用药指导工作。 医养结合,是社区养老需着力解决的短板和弱项问题。近年来,各地陆续探索出很多有效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引来“活水”,通过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全科诊室、推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等措施缓解社区缺资源、不专业的痛点。 而作为社区老年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社区养老驿站因其能够就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护理、心理支持、社会交流等服务,而受到普遍欢迎。近年来,在“惠老”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社区养老驿站得以迅速发展。 一位老人在重庆渝北区仙桃街道空港佳园社区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手指功能训练。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住在北京市通州区华业东方玫瑰社区的65岁老人李玉梅,前一阵把腰扭了,出不了门。她给社区的荷锄归养老服务驿站打电话,仅仅几分钟,工作人员就推着轮椅上门了。 通过入户巡视探访,该驿站的运营者发现,社区里不少老人都存在骨科疾病。于是聘请了20多名骨科医生,为老人提供中医推拿、正骨等服务。 “虽然服务收费,但比起大医院,我们离居民更近,也更方便,很受居民欢迎。”养老服务驿站的医生程文强说。 针对一些患有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现在,很多驿站推出了有偿日间照料服务,子女上班期间,可将老人托管在养老驿站,由专业护理人员照料并提供餐食。 还有一些社区通过与专业生活服务商合作,满足老人网上挂号、买药等需求;建立“市级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家庭医生”上下联动机制,打通“15分钟服务圈”;成立医护康养站,为社区老人免费监测血糖、血压,讲解康养知识等。一系列贴心的健康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实实在在落地。
![]()
如今,社区养老服务越来越有态度、有温度,收获了很多老人的笑容。但是仍有很多社区养老机构存在运营困难、难以为续的情况。 人民网记者走访发现,在医养方面,一些社区医疗服务站设施简陋,只有简单的医务室,没有固定的医生专家坐诊。医疗服务站主要提供“规定”药品,体检、康复、疾病预防等服务更无从谈起。有的“医养结合”服务,依然还停留在“宣传栏”“大标语”阶段。 “目前,社区经费主要来源于区政府、社区街道,这些补助是有限的,所以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还有一定困难。”一位社区医疗服务站相关负责人向人民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难言之隐。鉴于社区养老的公益性,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相对比较低,志愿者的积极性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人员数量和专业度上都很薄弱。 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养老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运而无盈”和单纯依靠补贴的现状,一些地方也在通过创新寻找解决之道。 如,一些养老机构通过“时间银行”互助机制,激励年轻人通过服务老人储存积分,从而在日后年迈时以积分换取志愿者的服务,以此充分挖掘和组织社区内生的志愿服务人员队伍。 在医养服务的有效衔接方面,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建立老年人信息库,通过信息联通、设施共享、人员对接等手段,将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区域养老和医疗资源整合起来,将巡视探访、上门巡诊等医养服务有效衔接,提高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政策激励对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亦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6年5月北京市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启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北京实际运营的驿站已达到千余家,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初现雏形。 在社区养老呈现出新气象的同时,未来还有很多壁垒需要破除,还有很多“坎”要迈,唯有不断通过创新合作、完善激励机制,充分盘活、调动各类资源,才能让服务的舒适度、普惠面、专业性可持续,真正地让社区老人“养老”变“享老”。
|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商城:在线购买
Copyright 2018-2021 山东福康养老服务评估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491号-1
联系电话: 13969012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转山西路7号 邮编: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