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养老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据工信部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另外2019年底工信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显示,2025年我国老年用品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 与巨大的市场潜力相对的,是行业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课题组测算,目前全国有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2127万人,需要养老护理人员257万人。 截至2020年10月,我国仅有30万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数据,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就将超过3亿,而且此后护理需求旺盛的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重将持续上升,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供给非常有限。相关的专业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心在培养养老机构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一般性的家政服务需求。 开设护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有限,由于养老护理工作强度大、待遇和地位低,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吸引力低、招生难的问题突出,实际培养人才难以满足需求。 针对当前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专家就加强养老护理职业教育提出建议: 一、提升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给予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引导设立养老护理培养资助基金,扩大招生规模。强化持证上岗,对养老机构进行质量评价时加大专业人员配备权重。增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降低从业年限和学历要求,支持相关专业毕业生直接获得相应等级资格,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引导依据职业技能确定服务价格,将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加大专业技能人才评选和表彰力度,提升职业获得感。 二、增加和优化养老护理职业院校和专业设置 结合不同地区养老护理需求和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护理类职业院校,加大向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配置力度,加强在资金、场地、人才、项目方面对相关专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老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临床护理、中医护理、家政服务、养老管理、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推动养老护理专业集群发展。按照“底层共享,中层融合,上层互选”的思路实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专业群内课程、师资、实训等资源共建共享。 三、明确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培养标准与目标 统一现在由不同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老年照护等职业证书的技能标准,加强鉴定管理和衔接互认。 对接产业端,由行业企业代表、院校代表、政府主管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尽快出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核心职业技能及其评价规范与标准,建立养老护理职业标准体系,明确养老护理职业教育标准与目标。 四、打造多层次多通道养老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各地养老需要确定不同层次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重点推动相关高校设立专科、本科层次养老护理专业,完善贯通“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多层次现代护理教育体系。兼顾养老护理人员存量和增量,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职业院校师资、课程、教学进护理院、养老院、进社区,鼓励养老机构在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在职护理人员素养。 五、树立医养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加快校企合作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实习实训有关社会保障机制,面向产教融合型养老服务和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税收、金融等政策优惠,建立校企合作考核与激励体系,增强法律约束力,形成医疗、养老、教育机构协同育人机制。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加快完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制度,落实和强化职业院校教学、招生引才、薪酬分配等自主权,消除职业院校及养老机构师资互聘、培训交流方面的障碍。
(文章来源:中国养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