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如何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超大城市应如何提前规划,积极应对?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老年学研究所主办的第6期“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从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经验等诸多领域,就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北京探索 近年来,为实现解决老龄问题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北京市进行了多项政策布局,一些领域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且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指出,“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时,将跨越老龄社会(中度老龄化)进入超老龄社会(重度老龄化),将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基本建成。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对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应将老龄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活力迸发’的老龄化社会。”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黄石松教授建议从三个方面着力优化超大城市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建立都市圈养老服务资源协同机制,如,鼓励北京市16个区行政部门与天津各区县、河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养老合作,缩小次级区域内部优先合作领域差异,提升合作网络的整体密度;二是建立市域范围内不同行政区资源协作机制,考虑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定位,以城乡控制性详规为依据,科学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计划和选址,引导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养老需求的“外扩”;三是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统一统计口径、明确统计范围、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在城市“大脑”建设中普及智慧养老社区建设,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养老服务大数据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治理规则和秩序。 多举措破解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问题 如何准确把握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规律,健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破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治理“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当前迫切解决的难题。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既要抓后端,又要抓前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养老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从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儿童福利的角度,提高生育保障,切实解决好生养育问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作出儿童福利方面的贡献。他认为,养老服务要抓基本、抓重点:既要构建人人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以惠及全体老人,也要切实解决好特殊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既要看到大城市养老面临的特殊困难,也要看到大城市具有的特殊优势。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基于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养老工作短板,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个改革、三大创新”的改革创新点。具体而言,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实现转向在保基本的前提下向普惠型方向发展;在管理体制创新上,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新型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在工作机制创新上,由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行体制;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坚持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做到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构建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他表示,今年将积极稳妥分批推进试点工作,推动实现核心区全覆盖、中心城区整体布局,然后逐步在全市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以北京市什刹海街道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并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建议:一是应摸清养老服务需求,并将需求分层分类;二是要关注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明确养老服务刚需;三是要强调系统力量,打造多元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积极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更有“医”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亿人,占14.2%。建设养老健康服务体系,可以让更多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社区养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结合数据分析指出,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要制定实施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巩固家庭养老基础性地位。街道和社区两级养老服务设施、资源和力量的合理配置,使“三边”养老服务方便可及,是今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他进一步建议,“要通过行政、市场、社会、技术等多种力量将老龄事业产业、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养、服务与技术、市场与社会、物业家政与养老服务协同整合,真正打造‘基层养老生活共同体’。” “推进健康老龄化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持续、最符合国情市情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北京市老龄协会会长王小娥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一是在理念上强化“以疾病诊治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政策上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三是在服务上持续改进老年人的就医服务,构建综合连续的服务网络;四是在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她建议,未来养老工作方向应从积极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医疗机构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加快老年健康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构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